6個日本職棒與美國職棒的差異

棒球被稱為台灣的國球,台灣隊在世界比賽也時常能拿到不錯的成績,隨著觀看棒球比賽在台灣日趨普遍,因此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看得懂棒球比賽和了解它的規則。

如果你熱愛棒球,屬於真正的棒球癡、棒球狂,那麼有機會到日本或美國旅遊時,怎麼能不到當地球場去看一場棒球比賽呢? 那裡的職棒選手平均強度,可是比台灣職棒還要高上幾個檔次,一場精彩的比賽絕對讓你熱血沸騰。

這篇文章將與你分享美國和日本的職棒比賽有哪些不同? 讓你能夠對這兩個國家的職棒有更深一層的了解。

日本職棒與美國職棒的球隊

日本職棒的球隊數是12隊,而美國職棒的球隊數是30隊,兩個國家的職棒都分為兩個聯盟。日本分為中央聯盟和太平洋聯盟,而美國則分為美國聯盟與國家聯盟。

日本目前球隊數趨於飽和,不太有機會再增加新的球隊。美國則考慮再增加2個球隊,讓總球隊數來到32隊。

與美國職棒球隊最大的不同在於,日本職棒球隊可以因為球隊的企業易主而改名,大多數球隊名字前面也都會冠上企業的名稱。

高中棒球聯賽和職棒聯賽一樣受歡迎

日本最有名的高中棒球比賽你絕對聽過,那就是每年於甲子園體育場舉辦的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,別看它只是一個高中比賽,它可是所有喜歡棒球的日本孩子夢寐以求的比賽,每個區域的高中會先進行比賽,最後各區的優勝隊會在夏季甲子園來場精彩的最終決戰。

球員更換球隊的頻率

美國職棒的球員幾乎每年賽季結束時都會有流動,有些球隊甚至會一連釋出多名自由球員,並且其他球隊可以主動與這些自由球員接洽和簽約,因此職棒球員換隊在美國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情。

而日本職棒球員則很少更換球隊,這其實有兩個主要原因,第一是日本的職棒球隊通常會將自己的球員視為球隊的一部分,與日本員工不太會換公司的情況很類似,也很少將他們的球員交易出去,第二是如果球迷喜歡的球員沒辦法與球隊重新簽約,球迷往往會非常失望,甚至向球隊抗議。

此外,日本球員對自己的球隊有強烈的球隊忠誠度,舉一個著名的球員例子 – 黑田博樹,黑田博樹最初在廣島隊效力,之後被美國職棒球探相中,把他挖角去洛杉磯道奇隊和紐約洋基隊,並在美國職棒效力七年後,選擇在40歲時回到日本職棒,回到他最初效力的廣島隊,並在隔年退休結束他的棒球生涯。

球迷的差異

這邊不是要說素質方面的問題,而是對手球迷挑釁的問題。

在美國球場看比賽,你可以買隨意座位的門票,因此很容易發生同一區座位有不同隊球迷的情況,這時候對於各自支持球隊的加油聲就是一種挑釁,尤其是比數落後的球隊球迷,心中更是有說不出的煎熬。 在日本這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,因為在日本棒球比賽中,球場座位都是按照球隊作化分。坐在指定球迷區時,規定不允許穿著對手球隊的球衣和球帽。因此,所有同區的球迷可以更一致的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加油。

讓黑人球員入隊的時間點

1947年道奇隊的傳奇球星傑基·羅賓遜,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大聯盟球隊的黑人球員,那個時代美國還是有很嚴重的種族歧視,棒球原本可是白人的運動,許多黑人棒球員被迫參加所謂的黑人棒球聯盟。 令人意外的是日本擁有黑人球員的時間居然比美國還早。在1936年10月5日,來自美國的黑人投手詹姆斯·邦納,與當時東京地區新成立的職棒球隊大東京簽約,成為日本棒球史上第一位黑人選手,而大東京球隊就是現在的橫濱DeNA海灣之星球隊。

日本職棒比賽有平局結束的可能

在美國職棒比賽規則中,所有的比賽都必須要有一方勝出才會結束,因此也出過有史以來最長的棒球比賽,這場比賽發生在1984年的密爾瓦基釀酒人隊和芝加哥白襪的比賽,這場比賽破紀錄打了25局,第一天打到第18局暫停比賽,第二天繼續比賽到第25局,整整花了兩天時間才結束比賽。

而日本職棒規則卻非常不同,在職棒例行賽中打到12局還沒分出勝負就以平局判定比賽結果,而季后賽則會延長到15局。